欢迎你进入pbb63365挎包官方网站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水务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:pbb63365挎包 > 网上办事 > 水务文化 
考古研究结果佐证,水环境恶化导致河姆渡文化消失
发布时间: 2013年10月08日 点击次数:

新华网杭州12月14日电(记者张奇志)一项考古研究表明,由于浙江余姚平原水环境恶化,以致水流不畅,洪涝成灾,咸潮上溯,最终使被誉为“中华远古文明之光”的河姆渡文化在其发现地消失。
刚刚通过浙江省有关部门鉴定的“河姆渡文化兴衰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”课题组,将动力地貌学与孢粉、微古检测及文物考古相结合,并应用到古代遗址的研究方面,初步探索出河姆渡文化兴衰的基本原因与水环境有关。
课题组负责人、原余姚河姆渡博物馆馆长邵九华说,从遗址地层堆积看,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。第一次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,第二次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。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家园,而且还在遗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间冲刷出一条100余米宽的河道,使原本北排的姚江改成东泄。
邵认为,姚江改道后不仅给先民上山狩猎采集设置了严重的自然障碍,更为严重的是,从此咸潮一日两次倒灌进来,土地因此而盐渍,使他们赖以为生的水稻从连年减产到颗粒无收,而不得不放弃这块生活了近2000年之久的土地。
他说,从文化遗迹上看,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底部2800平方米范围内,裸露出大量的木桩和纵横交错的木构件。其中,较大的长圆木(屋梁或地梁、龙骨)较为整齐地横卧于木桩西侧地面。据此看来,当时滚滚而来的洪水轻而易举地冲走了屋顶的茅茨和树枝,落水的长圆木多数也漂流而下,只有少数被木桩挡住而保存下来。
据介绍,有关地质资料也表明,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和第二文化层自西向东逐渐增厚的淤泥层,这又是一次特大洪水的遗迹。
河姆渡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,以浙江河姆渡遗址为代表。河姆渡遗址是在1973年发现的,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,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,堆积厚度4米左右,迭压着四个文化层,其中的第四文化层至今约7000年。第四、三两层是它的形成、发展期,第二、一两层是衰落、大规模迁徙期。
延续了2000年左右河姆渡文化,为何在距今5000年前后突然消失?长期以来,学术界对此有海侵说和洪水说两种观点。
邵九华认为海水入侵这一说法和考古发掘的实际不相符,在河姆渡遗址及其周边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,均未发现过贝壳堆积物。他说:“海侵是渐进式行进,不会像洪水、海啸、地震那样瞬息之间把村落吞没,当然更不可能整个地消灭一支文化。”